说起人形机器人,最近真是火得不行。
央视春晚都安排上了,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扭得那叫一个欢快。
这不,宁波也坐不住了,海曙那边冒出来个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,搞了个“领航者2号”,号称在“稳步行走”上有了突破,还是“全国领先水平”。
等等,春晚都扭秧歌了,你这刚学会走路,是不是有点慢半拍?
别急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“领航者2号”个头可不小,身高1米65,体重60公斤,完全是按照成年人的尺寸来的。
要知道,机器人这玩意儿,个头越大,想让它稳稳当当地走路,难度那是指数级往上窜。
这就好比,让你在指尖上立根筷子容易,还是立根电线杆容易?
创新中心的人说,他们为了这个“稳步行走”,那真是加班加点,硬是把时间提前了两个月。
他们怎么做的呢?
先用设备捕捉人的动作,再把这些数据“复制”到机器人身上,让机器人自己去适应环境,调整步态。
这就像给机器人装了个特发达的“小脑”,让它自己学会走路。
现在,“领航者2号”能在水泥地、柏油路、塑胶跑道上溜达,最快速度能达到每秒1.5米。
听起来好像也没多快,但你要想想,这是个全尺寸的机器人啊!
有人可能会问,这玩意儿学会走路了,能干啥?
这才是重点。
在创新中心的人看来,学会走路,意味着机器人能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物理世界里。
去年,“领航者2号”就已经能打螺丝、端水取物了,现在学会了走路,就能在工厂、超市、展厅里自由穿梭,搬运东西,和人互动。
有个细节挺有意思。
创新中心的人说,自从开始搞人形机器人,亲戚朋友们就老问:“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?”他们觉得,机器人不是来抢饭碗的,而是来解放人类的,把我们从那些重复、枯燥的劳动里解放出来,让我们去做更有创意的事。
这话听着挺鸡汤,但仔细想想,也挺有道理。
其实,宁波在人形机器人这块,底子还真不错。
减速器、伺服电机、控制器,这些核心零部件,宁波都能搞定。
有个数据挺吓人:机器人整机成本的70%都在这些零部件上。
而宁波,恰恰是国内少数几个“三大件”都有布局的城市。
摩根士丹利有个报告,列了个“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”,宁波占了5家,占全国的七分之一。
这说明什么?
说明宁波在人形机器人这块,是有实力的。
但问题也来了。
一方面,人形机器人这玩意儿,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,技术、成本、应用场景,都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。
另一方面,就算技术成熟了,大规模应用了,真的能像创新中心的人说的那样,解放人类吗?
还是会加剧就业压力,扩大贫富差距?
当我们习惯性地把目光聚焦在技术突破上时,是否忽略了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?
“领航者2号”已经在宁波的一些工厂里“打工”了,它能像普通工人一样,刷油漆。
接下来,还要量产几百台,进入科研、零售、制造等行业。
这听起来挺美好,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人形机器人这玩意儿,还面临着很多挑战。
稳定性、安全性、成本,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坎。
与其说“领航者2号”的“稳步行走”是技术突破,不如说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。
这种探索,不仅仅是技术的,更是社会的、伦理的。
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,也要思考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影响,做好应对的准备。
就像“领航者2号”在铁路上“荡马路”时,市民们纷纷拍照,感叹“以后就要靠它们养老了”。
这种感叹,既有期待,也有担忧。
而我们,需要做的,就是让期待多一些,让担忧少一些。